杜甫《石壕吏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3-09-29 00:15:17
杜甫《石壕吏》教学反思

杜甫《石壕吏》教学反思

身为一名人民教师,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,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,那么问题来了,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《石壕吏》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石壕吏》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,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,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,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,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。

首先,创设情景,导入新课。我用多媒体展示来引入课题(多媒体显示):唐肃宗乾元元年(758)冬末,为平息“安史之乱”,朝延派郭子仪、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,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,胜利在望。第二年春天,由于指挥不统一,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溃败,唐军在邺城大败,郭子仪退守河阳,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。唐王朝为补充兵力,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,强行抓人当兵,人民苦不堪言。诗人这时被迫离去,经新安、石壕、潼关等地回到华州。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,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。著名的“三吏”“三别”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,现在我们就学习其中一篇《石壕吏》。

其次,读诗。以读为主,读中品味,读中理解。古人常说:“读书破万卷”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诗”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”。可见学习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读,读书不仅仅调动了人的各种感观,也激起了兴趣。读诗不仅培养语感,扫除语言障碍;读诗也要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,而且还要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,通过对人物、事件的品读、感受、再现诗中形象,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。因此,我的教学设计则以“读”线,以“品”为中心。“读”的方法也不能单一,否则课堂气氛会单调、乏味。可以范读、齐读;配乐读、默读。而且要相互交叉使用。

其三,品诗。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,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,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,抓住诗中物象,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,通过对人物、事件的品味、感受、再现诗中形象,感悟其创设的意境,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。学习《石壕吏》,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,透过差役的.凶恶,看到的却是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下层小官吏的无奈恐惧。我在教学中则积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,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,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,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,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。如诗中开头就有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”句,含义丰富,你是如何理解的?为什么说“老翁逾墙走”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?其作用是什么?故事的发展为第二自然段“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作用是什么?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“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”,究竟是谁在哭?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?让学生相互讨论,

从中感悟出诗人就是通过短短几句话,几个物象,展现了安史之乱,给平民百姓的带来学生深重的灾难,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,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。

《杜甫《石壕吏》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