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最后的常春藤叶》教案
作为一名教师,时常需要编写教案,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。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最后的常春藤叶》教案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《最后的常春藤叶》教案1教学目标:
1、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
2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
教学设计:
一、导入
可能很多同学一些文章评论听说过“欧亨利式的结尾”这样的说法,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?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《最后的常春藤叶》
二、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
(一)学生阅读文章,复述故事梗概
师: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文章,看完之后能不能按照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
明确: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,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。后来琼珊病重,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。苏艾很着急,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,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。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,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。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,使她战胜了病魔,最终转危为安,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。
(二)赏析构思
1、师: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,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?
明确: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,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:老贝尔曼的死,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 ……此处隐藏33141个字……贝尔曼而言:“绝笔”
表层义:冒雨画上去的叶子,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
隐喻义:维系生命的叶子,人生最精彩的杰作。
主题得到升华:
艺术家的热爱他人,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。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,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。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。
(三) 从结尾情节的逆转入手
1、 符合生活逻辑吗?
(1)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?
——距离太远,而且只能卧床观看。
——病情严重,高烧导致神志不清。
(2)突然去世可能吗?
是病情发展的必然。
前文伏笔——“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”
2、 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?
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?
性格发展的必然,善良,有爱心。
前文伏笔——“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”
“总有一天,我要画一幅杰作,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”
3 、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,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。
(1)其他的叶子都落了,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。
(2)“你不是觉得纳闷,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?”
(3)“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”的“贴”字。
欧 亨利式结尾
结尾情节必须逆转——
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(形象三分析)
主题得以揭示
结尾若不逆转——
主人公形象模糊 (形象一分析)
主题改变 (精神动力对病人病情有重要的影响)
语言风格:略带感伤的幽默。